《伊斯兰在中国》第三章 《蜜蜂章》详解

谢赫·穆罕默德·哈比卜·尔里米  著


《蜜蜂章》的提示

        第一个提示:赞美造化万物和代理代治世界、万物之灵、天地万物精华的人类的真主,他是无中生有、叫有就有、造化宇宙、奥妙无穷而且独一无二的真主,至高无上、调养统治众世界的真主,权柄权威的真主。他为人类设定了一个成功的道路(人生通向成功的道路),为人类重新回归正道、回归伊斯兰而派遣了十二万四千有零或二十二万四千有零的圣人,(《古兰经》明显的提到了二十五位圣人,专门提这二十五位圣人有其专门的指点和奥妙。对于其他的圣人《古兰经》上面没有提及,但是也没有否定。)并以我们的贵圣——至圣穆罕默德e封印了万圣,而且全美了人类的开天古教,并选定了伊斯兰为贵近到真主御前的宗教,是人类的归途。

 

        第二个提示:高傲、自大、骄傲(太坎布勒)的问题。

高傲自大的人昂首闭目(即抬着头,闭着眼睛)。凡是高傲的人,都会自以为是、自行其是,认为自己是得正道的、最正确的、最有学问的。他满足于现状,不再探讨学习伊斯兰教更深刻的知识和认识伊斯兰教相对和绝对的真理,这时他的耐夫斯已经占了上风。一个人如果以理智为皇王来统治自己,就成了有理智的人;而如果以自性耐夫斯做为领导或作为统治自身的皇王,就成了自性之人,这种人但凡见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之处,就认为是别人错误,凡是见到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就说人家是外道,认为自己是得正道的而别人是迷误的,这是被造人类的自性的显现(人在造化之时自性的一个显现)。人类的本性和真性在骄傲自大上是相反的,高傲之人表现出的是“固步自封”,认为自己的学问已经成就了,认为自己的知识已经满贯了,认为自己干了五功、知道了六大信仰就可以为人师表了,而且认为自己已经全部的认识和通晓伊斯兰了,自己已经到家了。其实,心中的诚信、身体的力行、坚守了五功只是得到了礼乘的外表,只有在明心尽性、清心净性、返本还原于人类的原造的本性真性之后,才能消除物质、恶、欲望这三种东西,也才能消除私和我,消除心里一切的非主,才能符合自己的灵性。到达这样的境界后,才能开始从身、心、性、命、财这几方面全为真主、全是真主,心中自然会产生出一种对真主的感恩、赞美,赞念真主、纪念真主。所以,有的人做到了时时赞主,甚至做到了赞主不忘一呼一吸,在空闲的时间里赞美真主是他的最主要的行持,他对真主的态度由违拗到服从到顺从,最后到驯服于真主(他开头是服从,没有违抗,然后就是顺从,顺从之后,就达到完全驯服于真主),他就开始进入了道乘的门,把自己从一个求祈之人、心满意足之人,变成一个感赞者,这时他就得到了提拔,就已经超出了原本的初级的阶段,有了进入道乘的显迹, 他在任何时候都感谢真主,都赞美真主(无论疾病还是健康之时,无论是幸福、幸运还是灾难之时,他都感赞真主),这时他就进入了道乘的门。如果他把自己奉献了,把自己做了古勒巴的羊,他就变成了一个常乐的人,即心满意足之人,一个人在知足中可以常乐,把自己作为了古勒巴的羊,他必定驯服、奉献,而且在工作的时候,一生都在真境之中(在热爱真主,喜爱圣人e的真境之中),他就走上了道乘之路,才能算是一个内里得道的人。只有外表和内里同时得道的人,才进入了道乘的道路。除去了自性、私心,以智慧和理智,以热爱真主的心来统治本性的人,才称得上是开始修行的人,被称为起修者或是初修者。

        这里就提醒了一个明显的界限:外在的、表象的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就是表象的本质(即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上,一般人只是知道了伊斯兰的个人功修、法规禁令,知道了怎么样以伊斯兰的和平精神和伊斯兰真理来治理自己人生的旅途。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以这些真理和精神来治理自己,治理自己的人生。在治理了自己的家庭的事情,安定了社会的事情以后,他必定要懂得伊斯兰教的哲学,伊斯兰教的论理学、逻辑学、护教学和大大小小的经本的知识和学问,同时要认识真理的知识(即不是在经本上,而是传承的一些知识),这时他是属于伊斯兰教的初乘,属于礼乘教门的范畴内,开始进入了道乘的门。

 

        第三个提示:在明师的引导之下,跟随的人才能逐渐得到内学的知识。

       人类的本性如何发现?真性如何显现?从礼乘的道路上(就是在遵行了主命,应当,圣行,讨喜,同时以礼节作为他们的基础),他才能上升,才能得到提拔,才能逐渐在真主的恩赐之下知道内在的世界,知道灵性的精神知识,才能知晓和认识灵魂的一些认识的知识(即灵性的产生、运行、控制,心灵的复活等这些方面他才开始会有认识),他的灵性才可能得到一个好的归宿,他才能从伊斯兰礼乘的外壳上逐渐的上升到知晓伊斯兰内在精神实质,或者是在伊斯兰的本质方面得到了认识,得到了如何回归的知识,如何达到永恒的知识,达到于彼岸的知识(即他认识了航标、航程和路标、路线)这时他才能登上圣贤的船,登上穆圣e的舟楫,登上努哈圣人的方舟,这些都属于伊斯兰道乘的路。不能用初乘的、外表的礼乘来代替道乘,不要以为自己遵行了礼乘就认识了全部的伊斯兰,因为在整治人类的内在的世界上(即在治理自己的意念心性方面),他必须要接受到一种品质方面的真理性的知识。而品质的好歹直接影响到能否成功,能否得脱离,其关键是在人的一生当中必须坚守在虔诚的动机上(即他的举意是全为真主,全是真主)。《古兰经》中说:“我的生,我的死,我叩头,我牺牲,全为真主,升高阿勒世的主。调养众世界的主。”(6:162)在这样的一个意念下坚守一生,才可能得到脱离,得到成功。

        须知,伊斯兰的知识分为五层,学者也分为五个层次。礼乘的学者是最低的一层;道乘的学者是第二个层次;真乘的学者是第三个层次;超乘的学者是第四个层次;至乘的学者是第五个层次。至乘的知识才是伊斯兰教的知识的最高的层次。

        所以,用礼乘的知识去衡量、推测道乘的知识往往得不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其判断往往会发生错误,对一些事物和行为必然会产生认识上的误解和偏差或是错误的判断。必须用道乘的知识来认识伊斯兰教的内里,即表面现象只是反映了其精神,内里的精神方面才反映了其实质。这时只凭一个表面的现象就决定其结论,必然会产生偏差和错误的判断,以礼乘的逻辑概念去判断道乘的内学,就必然出现错误的结论(在判断问题时,由于逻辑概念的层次的不到位,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其结论就发生了偏差和错误)。

        须知,《古兰经》的明文所针对的只是一般的人。有一部分人不知道、不明白其降示的背景、原因,不知其针对的事物和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知道针对的对象是什么,不知是专指的还是泛指的经文,这些人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错误。在认知方面,当他具有了道乘的知识之后,他既遵行《古兰经》明文,也通晓和遵行了其微妙、奥妙的内在的精神实质,这样他在遵行《古兰经》上才不至于犯错误或在判断上发生偏差和错误。

        把道乘的行知作为到达于脱离罪恶、接近真主、喜爱真主和平安归宿于真主的唯一道路的人,他才能脱离离经叛教甚至行成异端甚至发生相互攻击,而追求真理。每一个穆斯林都应该清心净性,首先要除去心里的一些私心和杂念,一些非主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罪恶的东西和欲望的东西,物我和私我全部消除,这时才可能全为真主、全是真主,达到“泰格瓦”的层次。

        一个人在今生能够认识到今生的暂存、假荣华,那么他在一切非主目的上就开始冷淡,不再把伊斯兰作为达到非主的目的的工具,他从行知上、认识上上升到清心、净性、除去心中一切非主的高度,才能真正的为主虔诚,才能真正确立全为真主的动机。一个人若未除去心中的非主,就好像房子里堆满了不值钱的东西(堆满了稻草),光明就不可能照亮全屋;要是使光明充满房间,就必须除去房间的杂物。同样,要想使真光充满心中,就必须除去心中非主的东西、不值钱的东西,把心腾空,他才能全为真主、全是真主,他伊玛尼的光亮才能把整个心照亮,他才能进入道乘的层次,意念言行才能保持始终的一致性(即心性不分,言论和行为不分,所想的和所作的不分离),就脱离了“不说不做”或“只说不做”的亏本损失和失败的因由。当他全是真主、全为真主的时候,才能称为接近真主的人。要想得到最好的归宿——通达于真主,其道路就是虔诚敬意(即泰格瓦,伊赫俩苏),这样他才可能走上修功办道的道路,在礼乘和道乘并行的情况下,他才可能被提拔,在清心净性,除去一切非主之后,他的真乘就出现在礼乘和道乘并行所得到的提拔上,达到了化己归真,物我全化的一个高的境界,达到唯有真主、无私无我、全为真主的境界,当常守这么一个境界,就称为蜕化归真,才有得到真主喜悦和提拔的恩典。要达到伊斯兰的顶峰,成为为主扬法、替圣行道、继承伊斯兰的高品之人,首先要走这条道路,没有其它的路途可走。

       真主知道你们所有隐晦的,和你们所表白的。到达了这个高品的境界之后,真主就可能使他(高品之人)也知道你们明扬的,也知道你们心中所隐藏的。这章的十九节明文就提示了这一点(品级的显现)。这样,这种高品之人就能够把很多事情的真相看的一清二楚,把所有的行为的本质都看的清清楚楚,这就是到达高品的显现。

       这章经文还提醒一个事情:使者e只负明白传达的责任。真主说:“你只是一个传警告的人,报喜讯的人。”在八十二节里提醒了一个前提:“如果他们背离正道,那么你只负一个传达的责任。”当使者e只是一个传警告的,只负传达的责任的条件时,当这些人已经违背正道的时候,使者对他们只负一个传达的责任,而不负其他的责任。对于信士来说“穆圣e是我们的领袖,是我们的圣人e,是我们的后台,是我们的靠背,是我们的说情搭救者”,这时穆圣e不光是一个传达的人,而是我们的密友,我们的相助者,我们的引导者。

        观察否认使者e之人的结局,就看出了一个问题:人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但是各种前定的显现后就出现两种人,一种人是误导人的人,一种人是被人误导的人,这两种人绝对没有任何的援助者,因为他们自己迷误,诱人迷误,还以为自己是得正道的。这时任何话他都听不进去,任何劝导对他都没有效果。这时凡是误导人的人,就要承担双重罪过,即除了他自己误导别人的罪过以外,也要承担被误导之人的罪过。被误导之人,他们绝无成功的希望,绝无任何的援助者。所以要得到真主的襄助,首先就是要端行正道,即在有引领的道上端行正道,不至于自己被误导,也不要有意无意的误导别人。因为有意无意的误导别人或者被别人误导之后,就不会有任何的援助者,就没有成功之路。

       如果他们渴望得到引导,那么真主不引导误导人者,他们绝无任何援助者。(本章37节)所以,不要误导任何人,要把真主定为合法的作为合法,定为非法的作为非法,绝不要信口开河,以自己主观的判断,说这是合法,那是非法,这是对,那是错,而是要依经据典的来判断大大小小的问题,不然就没有任何援助者,也不能够成功。

 

        第四个提示:不信道的人,他们原本是说谎的。

        有些人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说谎。在这个教门里,首先要说真话。讲一句话之前,你先想想它是真话还是假话,若是假话就趁早别讲,因为吃一口非法的东西坏四十天的功修,吐出一句非法的言词也照样坏四十天的功修,所以如果这个话是假话,是非法,那么就宁肯不要说出来。如果是真话,要想一下把它说出来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虽然是真话,但说出来有坏处就不能说;如果说出来没有坏处也没有什么好处,可说也可不说;如果说的是真话,不说出来有坏处,说出来有好处,那么就非说不可,这时你就是实言者,就属于诚实之人,不属于说谎的人,要注意这个标准。

       真主是叫有就有的主,所以任何事情,在理性上认为不可能时,都不要轻易地下结论,有许多事情是可能的,因为真主是全能的主,是为所欲为、意所欲为的主,真主叫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可以做到的。有些事情,理性上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客观上它确实存在,人们的认识程度还达不到的时候,就不要轻易的下结论,一旦下了结论后,往往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人们认为生病是因为风寒、暑湿、燥热,以前人们都认为是真理。当显微镜发明以后,才发现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人们就认为病都是细菌造成的,有人又认为这就是真理。当电子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知道了不但细菌能引起疾病,病毒也可以引起疾病,那么人们就认为病就是病毒和细菌。现在科学发达了,各种因素都可以引起疾病,遗传可以引起疾病,遗传基因的错误可以引起疾病,甚至生化代谢也可以引起疾病,各种的因素,甚至在精神上因为暗示或者错误的判断引起精神性的疾病。

         提醒:人们都是从相对真理走上认识到绝对真理,从追求真理上得到了相对的真理,追求到的真理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这种情况下,一旦下了结论,往往就错误。

 

        第五个提示:坚忍的问题。

        提醒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坚忍的问题在伊斯兰的教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兰经》明文说:“真主与坚忍者同在。”(2:249)而且提到坚忍的人那是更好的,在这章最后一节提到的报复的问题:“如果你们要报复,你们就依照像你们所受的伤害那样报复。一定,如果你们忍耐,一定它对于忍耐的人是至好的。”(16:126)“坚韧是更好的”是因为宽容的对待是更好的,即采取坚忍不报复是更好的。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显示真主的前定,既然真主有了这个前定,我们就喜欢真主的前定,顺从真主的前定,这样,必然得到真主的喜爱和提拔。

        第二个方面是,在十七节里面提醒的“真主使一部分人超越了一部分人。”(17:21)在这里提醒我们:在遵行圣传真道时,对真主所有的前定都顺从,不要发生误解或是不同的想法。

        在《穆罕印迪尼》经里面提醒了一件事:一位谢赫在城里住腻了,就去到一个农村里,到了一条河边,河水很清,他喝了水、洗了脸后,很高兴,就在一个树荫下乘凉。这时来了一位提着宝剑拿着包袱的人,在河边洗了脸喝了水,然后就提着宝剑走了,把一个包袱给扔下了。一会又来了第二个人,在河边洗手洗脸喝水之后,打开包袱看到了一包袱的银子,就背着跑了。紧接着又来了第三个人,也在那洗脸喝水,第一个人提着宝剑赶了回来,对第三个人说:“你还我的银子。”他说:“我没有拿你的银子。”这个人说:“你敢说没拿我的银子,我就杀了你。”他说:“我的确没有拿你的银子。”结果他就把第三个人杀了。这位谢赫想:真主的公道在哪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真主启示说的很精辟,说:第一个人的父亲抢劫了第二个人,使第二个人落魄成了一个乞丐,成为一个穷人,一无所有,真主借此赛拜布让他取回从他父亲所抢夺去的钱财;第三个人的父亲杀了第一个人的父亲,拿了这个还报。

        要知道:凡是发生的事情都是在真主的前定之中要发生的事情。既是前定,我们就说“真主是公道的主,真主的平等是在公道上的平等”,那么就近于开天古教的正确认识。

 

        第六个提示:天地的幽玄只归真主。

        这是七十七节的提醒的:幽玄的东西、未见的东西只归真主。真主是叫有就有的主,而且是为所欲为、意所欲为的主,所以真主要把天地的幽玄给谁知道、认识,那么谁就认识,这是真主的权柄,权柄的主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我们诚信穆圣e可以知道未见、知道幽玄,《古兰经》的经证是真主对穆圣e所说的一段话:“你说:‘我所知道的都是来自于真主,是你们所不能知道的。’”(7:62)有些圣训就可以用这段《古兰经》做全美的解释。

 

        第七个提示:人的心灵的问题。

       一旦真主封闭了他的心灵,这个人就成了一个轻率之人,而且在后世是亏折之人。这就提醒:之所以会封闭一个人的心是因为在《古兰经》里有一句话:“真主不亏枉任何一个人,是他们自身亏枉了他们的自身。”(10:44)所以,在世界上不要做亏枉的事,一定要从人道、天道上多行善,这样在后世的日子就不会成为亏折之人。经里讲到坚忍的人、得到真主独慈恩典的人是: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以坚忍对待,以顺从真主去对待,都以喜欢真主的前定来对待。

 

        第八个提示:“真主禁止吃自死物,血,猪,不是奉真主的尊名而宰杀的,但是在被迫之下,或者不是出于自愿的情况下而且也在不过分的情况下,真主是至赦免至仁慈的。”(6:145)

        在这里面真主的至赦免、至独慈的恩典来自于遵守真主禁令、戒除真主所禁止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绝不乱说合法或者非法、不借真主的名义而造谣的那些人。

        在享受之后受到罪刑的人,往往是亏枉自身的,在他亏枉了自身后,到了一定的期限,真主就罪刑他。当一个显迹出现的时候,他还有悔改的时间,当一件事情出现了明显的征兆,他得到警告的时候,还有悔改的期望,真主还是可以赦免的,当真主罪刑他的时候,讨白的门就关闭了。证据是:法老被淹死的时候,他说他归信了独一的主,哲伯拉依莱大天仙用海里的泥把他的嘴给封住了。这件事情就提醒:真主是知道悖逆正道的人,也知道遵行正道的人。

        所以最好的事情就是宽免,宽容更近于敬畏。若对于任何事都能够原谅别人,能够宽免的对待任何事情,采取不报复的态度,那么他的宽免就更近于敬畏,对于任何事宽免的后果是更好的。真主是还报的主,当你坚忍的时候仰赖真主,求真主护佑,求真主的相助,相信真主的公道、还报的人,他比自身的还报行为更有品级,而且有更高的恩典和回赐。所以,你们不要因为他们的那些言语而悲伤,也不要因为他们的计谋而感到烦恼。

       (一)“的确,真主与敬畏者同在。”(9:36)

         降示这段经文的历史背景是:这章经文是分三次降示的,第一次降示是在满克城,第二次是在武侯德战役上,第三次是在满克解放以后。所以,在教门的三个时期都同时降下了《蜜蜂章》的明文,对于众仆来说,这章经文是一系列的训诫,了解了《蜜蜂章》的全部内容后,就知道在这三个时期的一系列训诫,遵行了它,就达到了苏菲的高品。

       (二)“真主的命令必定来临。”圣门弟子们听到这句话时感到万分恐惧,直到真主降下了:“你们不必要求早日实现。”(16:1)这时大家才安静下来。

         这就提醒: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还报。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句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时候一到”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报应有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里真主不罪刑他,期限到了之后,真主的还报必定要到来。所以对于坚忍之人、宽容之人,其品级更高,恩典更大,回赐更多,甚至得到真主最大的回赐:独慈的恩赐和多恕饶的恩赐。